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16年10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清朝灭亡的四大主要原因 ,士兵只为挣钱不为保家卫国

2016-09-14 历史真相揭秘

商务合作:976494773

参与甲午战争的中日将领,很多都有留学的经历,特别是留学英国的经历,甚至很多人在军校是同学。同样学成归来,一个是服务于日本,一个是服务于北洋,但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北洋海军一败涂地,为什么?



1、清朝海军军官听话 但应变能力弱这个现象主要出现在海军上,清朝有一些海军人员在英国留学,同时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等人也在英国留学过。但仔细来看,存在着两种明确的区别,就是清朝海军军官功课很漂亮,但缺乏军人气质,太文气了。我们现在看到船政学堂的很多照片,也感觉不到英武的状态。日本的海军军官,本身武士出身,甲午战争前还在国内中打过仗,而清朝海军军官根本没有战场经验。所以方伯谦一开战就吓破了胆,平时议论非常好,真枪实就不行了,这是发人深醒的问题。

另外清朝海军军官太听话了,没有发散性思维,灵活应变的能力也很差。北洋海军从成军之后一直练的是横队战术,他们不会怀疑这个战术,只是说老师让我们这么做,做到最好就不错了。日本海军军官起点跟一样,也是学横队战术,但他们会思索,既然中国人有横队,我们也有横队,将来打起仗来怎么分胜负,他们琢磨是否有一种阵形超越横队。在全世界还在用这样的战术时,日本海军的军官们已经开始反思了。

2、中国海军军官不学战略战术 只会开船 除了留学生之外,清朝海军教育跟日本海军教育相差很大。清朝办的天津水师学堂、船政学堂,培训出来的军官只是大专水平。因为培训目标是让军官自己操纵军舰、航行,能够自己操纵火炮,掌握这些能力就是一个好军官,但战术、战略、海军思想,根本没学。



日本海军一开始跟也如此,但1886年左右猛然警醒,开了海军大学进修班,类似于培养研究生,而且必须是在军舰上当过两三年舰长的,才有资格进到海军大学,虽然学习时间很短,一两年,但其实一点就通。他们还聘请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军战术专家——英国的约翰·英格尔斯,之后立刻不一样了。我们现在看英格尔斯的讲义,有一堂课他画出了怎么打败横队的想象,要用什么对策。这简直就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的预演。所以海战时,清朝根本想象不到,日本军官早在几年前,在课堂上就已经分析过怎么应对了。

而且当时好人家的孩子,比较聪明的,家境比较好的,是坚决不会去报海军学校,他们会走一条被社会认为正常孩子应该走的路,读书考科举,点翰林当状元。军人在清代被认为是低贱的,是下九流,所以海军军官的来源很可怜,要么家境不好,要么是被逼的。比如林泰曾,他是船政大臣沈葆桢家里的亲戚,沈葆桢说,如果我们家里人都没有人去学,更没有会学了。

3、清朝士兵打仗为挣钱 不为保家卫国 清朝实行的是雇佣兵制,很多士兵是穷人家孩子,当兵是为了拿军饷,这种军队构成对战争结果造成了怎样的影响?

用钱笼络军队的方式,甲午战争时主要出现在陆军,典型是勇营部队,他们区别于八旗、绿营部队。这些士兵要么图钱,要么求名,偶尔打一个胜仗可以得功名。



甲午战争中有一个惊人的事实:陆军几乎每一战都兵败如山倒,出现了大量的逃兵。为什么?他们当兵不是为了保卫国家,而是了挣钱,当他发现这个职业要付出生命时,会衡量这笔买卖是否划算。老将们为了防止逃兵出现,就扣押士兵三个月工资,如果跑掉,三个月的钱就没了。甲午战争打得比较激烈时,三个月的银子已经留不住人了,就扣半年工资。之所以出现清军将领克扣军饷,因为不这么干部队就没了。于是才出现几万人打几百人就打不下来,日本人枪一响,清军就潮水般溃逃的情况。

4、没钱行贿地方官 前线士兵吃不上饭 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虽说都装上了洋枪洋炮,但一个军舰可能装了好几门炮,各种炮还不一样,有可能是法国的、德国的,这种杂乱的装备方式造成什么影响?

武备方面,海军相对好一些。1875年开始买军舰,1880年左右李鸿章开始转型向英国人买军舰,制式不一样,有11英寸的炮,有9寸的炮,怎么给它配炮弹,最后提出一个主张,火炮一律用德国克虏伯式,所以海军相对还好。 最热闹的是陆军,以淮军为例,各个军头的大帅自己决定给这支部队装备什么枪,装备的时间又有差异,今年喜欢这种,明年喜欢那种。我们不完全统计了一下,淮军在甲午战争的部队里用过的步枪型号有16-18种之多。前线打仗的就两三万人,用了将近20种步枪。

这里面有100人用的是美国西部牛仔最喜欢用的短的马枪,带左轮,人家不是军用的,是西部牛仔用的,我们居然买回来。这边用的是毛瑟,那边用雷明顿。更要命的是枪的口径不一样,这边7点多毫米,那边11毫米。平壤之战最有代表性,后面子弹运上来了,士兵一看这是什么破子弹,我们7点几毫米的枪,给我们11毫米的子弹,怎么装得进去?所以清军前线出现了各种荒唐的事,到最后各种枪玩不转,很多新招募的士兵根本不会用。

到了1895年的时候,有一个“绝妙”的提议从前线反馈出来,士兵们说不要这些枪。毛瑟枪是连发的,一次能装很多颗子弹,比日本人先进多了,但士兵说不好,因为要瞄准,还得拿标尺,非常麻烦,子弹还要一种枪对应一种子弹。他们认为枪不应该是这样的,所有子弹都应该是通用的,这倒是一个正确的方向,但他们改变不来,大帅门买回来的枪就是五花八门的。所以他们提议造抬枪,抬枪不用打子弹,往里面塞铁沙,装火药,还不用瞄准,对着日军轰一下子,打到几个是几个,总比步枪好,瞄半天也打不到一个。 清军空有很多好武器,但没有好好用,再加枪械杂乱,导致后勤供应非常复杂。

当时的供应模式简直令人发指,以朝鲜战争为例。平壤的清军,有的从沈阳来,有的从天津来,每一支军队都有自己的后勤系统,天津说前线快冻死了,组织棉衣、棉被运到朝鲜,这些东西只供给天津部队,哪怕隔壁战壕的都不给他们。

清军后勤是各管一摊,甚至当时淮军、盛军出了一个段子。他们从天津老家好不容易筹措到粮食和物资,往平壤送,当时运输方式是把所有物资从大沽口用轮船运到大连湾,因为黄海制海权丧失了,不敢直接运,到大连湾之后全部卸到码头上,然后雇老百姓的帆船伪装成民船,再把这些物资沿着海岸线偷偷摸摸运到鸭绿江口,上岸之后雇朝鲜人的船过江,到了朝鲜的义州,再雇朝鲜人的牛,用牛车从义州运到平壤。这一个过程要用三个月,这三个月就不用打仗了。

盛军在天津老家筹措的军饷、辎重运到大连湾之后,管大连湾码头的官员索要贿赂,不给好处费就堆着,不给你运过去。盛军管后勤的军官又不晓得官场潜规则,而且盛军很穷,在天津小站屯垦种大米,没什么钱,不做买卖,根本送不起钱,最后平壤城的盛军粮食快没了,结果发现大连湾堆了很多,运不出去,居然是因为没有钱给管船的官员行贿,就导致这个国家军队在这么一场关键的战争中没有补给。

甲午中日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就是每个人的私欲太强,只为自己着想,慈禧太过腐败,挪用资金。这就是小编的分析,不喜勿喷!

中国历史源远流长,旷古悠久,让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,你们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,和小编一起探讨一下,我的个人微信号是:backys!


免责声明:【我们尊重原创。文字图片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,我们只做分享之用,不用于商业。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